
这份共25页的PPT,紧扣八年级生物上册“综合实践项目——设计并制作生态瓶”,像一台“微型地球孵化器”,把课堂搬进玻璃瓶,让学生亲手搭建、长期观察、反复调试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。整节课以“一月宫、一瓶世界、一条链”贯穿始终:先用“月宫一号”深空闭合实验点燃好奇心,再落到“生态瓶”微观模型,最后通过“方案—实践—优化”三阶链条,引导学生体验“科学家思维+工程师手法+环保者情怀”的三重身份,在真实任务中理解“生产者、消费者、分解者、非生物环境”四大成分的动态平衡,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与创造乐趣。 第一幕“情境导入”,教师播放90秒“月宫一号”纪录短片:志愿者封闭生存370天,靠植物、微生物、人协同循环空气、水、食物,镜头最后定格在舱内微小的一株拟南芥。学生惊叹:“原来太空生存就是放大版的生态瓶!”问题随即抛出——“能否把地球缩进一只玻璃瓶,让它永久运转?”探究欲望瞬间被点燃。 第二幕“探究新知”,教室变身“生态工程实验室”。①任务确定:每组抽取不同“生态位卡片”——沙漠、池塘、雨林、苔原,决定瓶内生物种类与数量上限,倒逼学生先查阅光照、水分、温度数据,建立“量入为出”的科学态度。②方案设计:用A3网格纸绘制“物质循环示意图”,标注“水草产氧—小虾消耗—微生物分解—泥沙缓冲”的闭环路径,教师以“如果分解者过多会怎样?”等追问,训练系统思维。③动手实践:学生自带透明玻璃瓶、河沙、池塘水、水草茎段、苹果螺或小虾,现场装配并测量初始溶氧量、pH值,数据录入共享表单,为后续对比提供证据。④成果展示:瓶体贴上二维码,扫码即可查看该组的“生态护照”——设计思路、生物清单、预期平衡曲线;教室窗台设置“生态瓶长廊”,每周定时拍照上传,自动生成延时视频,让“微小变化”可视化,持续激发观察热情。 第三幕“课堂总结”,师生共绘“知识+过程”双思维导图:左脑图用颜色区分四大成分及其能量流动方向,右脑图以时间轴方式回顾“假设—操作—证据—反思”的探究环节,突出“异常数据也是宝贵资源”的科学精神;同时挑选“最先出现藻类暴绿”与“最迟动物死亡”两瓶做对比剖析,引导学生领悟“生态平衡是动态而非静止”的核心概念,顺势升华环保意识——地球亦是一枚巨大生态瓶,人类必须节制欲望,维护系统稳定。 第四幕“课堂练习”,采用“即时问卷+远程挑战”双轨:线上5道选择题自动批改,巩固基础概念;线下则布置“生态瓶2.0”迭代任务——利用寒假时间更换单一变量(如光照角度、水量10%),记录对比数据,开学举办“最长存活瓶”与“最美平衡态”双奖项评比,让科学探究从45分钟延伸到21天,甚至更久。学生带着作品离开教室时,真正体会到:科学不是黑板上的符号,而是手中正在呼吸的“小地球”;环保不是口号,而是每一次微调背后的敬畏与责任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!本文地址:
https://www.mikeppt.com/moban/2025112241280F.html
PPT全称是PowerPoint,麦克素材网为你提供PPT模板免费下载资源。让你3分钟学会幻灯片怎么做的诀窍,打造高质量的专业演示文稿模版合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