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d格式/内容可修改
在正式活动中,我不仅投放了大量能发出响声的材料,更体现出了层次性及差异性,并且在安排活动的的步骤时,层层递进。一开始,孩子们的举动便是我预料中的,大多数孩子在摆弄的同时已经开始对瓶子、罐子、盒子里的物品产生兴趣,纷纷打开。此时我并没有阻止,而是等待孩子将谜底揭晓。“我的里面是小石头”“我的里面是钮扣。”“我的里面是玩具。” ……但涛涛并不高兴,因为他的罐子并没有发出声音,打开之后什么都没有,这是个预设的内容。他急了,跑来对我说:“我里面没有东西的。”于是,我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,让孩子帮忙解决,提出了问题:“涛涛的罐子为什么没声音?”“我们来帮助他,怎么让罐子有声音呢?”一个声音在旁边说:“把东西放进去就有声音了。”好几双小手共同帮助涛涛把玩具、小石头、雪花片许多东西一起放进了涛涛的罐子里。这时灌子还没盖上就发出了“哐哐”的响声,顿使大家高兴得欢呼着:“有声音了,有声音了。”孩子在自主探索和游戏中得出了结论,瓶子、罐子、盒子里有东西才会有声音;没有东西就不会有声音。然而,声音的奇妙不仅与此,预设的问题又抛给了幼儿。我拿出了三个一样的罐子,让幼儿猜猜有没有声音。大多数孩子说有声音的,于是我们进行了验证。结果,孩子在听完2个罐子的声响之后还是兴高采烈的,但第3个罐子没有声音让他们愣了一会。前面的经验告诉他们,里面没有东西。孩子纷纷嚷了起来:“里面没有东西的,里面没有东西的!”我冤枉地说:“我明明放东西的,怎么会没有声音的呢?”出于对教师的信任,促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到底里面有没有东西?到底里面是什么东西?怎么会没有声音呢?斌斌非常着急,争着要帮我打开,于是我们合力打开了罐子,原来里面是一张手工纸。我说:“看吧!我说里面放东西的吧。但是怎么没有声音呢?”于是,在后一次的区角活动中,同样的罐子、瓶子、盒子,不同材质的内置物,让孩子在一次摆弄中去自主探索、解决这个问题。初步尝试,让我体会到:孩子的学习活动应围绕着孩子的生活经验展开,围绕着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展开,围绕着孩子的兴趣展开;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应适时适度的结合;教师应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,运用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,促进孩子的有效学习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!本文地址:
https://www.mikeppt.com/wd/20221214153917938.html